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

《無人之境》NO MANS LAND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@20171013信義威秀

導演:西恩馬提亞斯Sean Mathias
主演:伊恩麥克連Ian Mckellen、派屈克史都華Patrick Stewart
作者:哈羅德品特 Harold Pinter

感想苦手!所以不能評劇,只能雜記了。因為不捨得錯過兩位老戲骨的表演,只好衝入傾盆大雨的公車直達信義威秀,這周以來的雨勢跟正港颱風假有得拚😟。

英國國家劇院現場系列看過:科利奧蘭納斯(Coriolanus)、科學怪人(BC法蘭肯斯坦版)、阿瑪迪斯與這部,而且是目前我唯一沒看過電影版的舞台劇,因為對劇場形式的表演還很陌生,所以離開戲院繼續跟滿身風雨搏鬥時,仍一直想著派屈克對現場觀眾QA時頻頻強調的:『你們是這齣戲的根本,沒有你們的反應,台上根本進行不了。』表演者的心臟要很強啊!

相較看過的前三部的錄影狀態(科利奧蘭納斯和科學怪人是三面台、阿瑪迪斯是單面寬舞台),有時全景能看到前排觀眾的頭會有點出戲,面對高來高去的英國文學腔的確有些吃力,但相比周遭就能發現,笑得出來的人不多,能同時一起笑的人又少些,劇末謝幕時願意鼓掌的人又更少,所以我... 勉強算在看懂的邊緣吧。

劇本已經超級精彩時,美術跟導演要怎麼做?想像力是你的超能力(X獅尼奏凱)!要簡化要精緻要年代相符且得宜,也因為這個『得宜』,舞台單面圓弧狀呈密室樣(柯南也不要來),在寬敞又封閉的空間之下,一人兩人三人四人的對話在高壓拋接時,足以讓我喘不過氣又笑出聲,讚嘆seefood啊!說高壓也不對,因為在烹調壓力鍋的同時,有大量的頓號、靜止、無聲與走位的節奏也在對峙,彼此互不相熟或為客為友為敵,都讓我在瞬間又看到背景時非常有『見山又是山』的詫異(感恩seefood)

一定要提的是派屈克史都華的胸毛,有點期待睡袍領子越敞越開XDDDDD  他真的會突然天然呆,導演還說他笑場(但我沒發覺...),QA時才發現錄影有close-up(嗯?!怎麼可能沒有啦XD),這老人家萌死人了!伊恩麥克連我懂你(哈哈哈)

【滿滿的大劇透】請往這邊走不送:
《無人之境》:關於階級和控制的寓言

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

《羅丹:上帝之手》20171012@南港喜樂時代


為了google chrome登入問題,鳥得我差點忘了BIOS monthly的抽獎驚喜 ;P,後記之迴馬槍是,當我想把文字放在Blooger上時,終於看到那""朝思暮想""的「移除帳號」選項了!到底是想藏幾層阿...

回到電影。以下是【滿滿的大劇透】

客問『這女人的形體幾乎沒有四肢了,怎麼算是美?』
羅丹『我們會說樹木一定要長什麼形狀才美嗎?』


羅丹作為雕塑家,與同時期18世紀後半的繪畫藝術同力拓展『印象派』時代,在視覺上帶給當時人們的"震撼",跟左拉、塞尚、梵谷等人受到的評論相等,大致上就是下流、世俗、低級、粗糙等厭惡的形容詞,前衛作風直到19世紀末才被平反(說平反總覺得矯情,人家都餓死病死一堆了才回頭翻出來哄抬成天價,這不是建仁是什麼?)

作為戀人,羅丹真是隻豬!但不是這部電影的重點(MD的還真不是,但我為之氣結啊!!!),反正才子風流,女人前仆後繼算不上什麼,但也因為這段戀情的漫長糾結,讓我真心的對羅丹這面倒的說詞有點買帳,也折服於男主角那飛揚跋扈的鬍邊下。羅丹對於首席MUSE農家女(Rose Beuret)既是鄙視卻又形同禁臠的圈養著(不離婚不認兒子不分手),對於小他24歲的摯愛卡蜜兒(Camille Claudel)享受著她的青春也糟蹋了她的心(不幫她拓展人際(對外稱學生)不去義大利度假(?!)不離婚(!!!)),完美承襲了千古渣男官方認證--簽過一張愛情承諾書,偏偏那時代的名氣只給男人,當她展現出猶如百老匯歌舞劇靈動飛舞之姿的《華爾茲》The Waltz,但卻被官方貶為不懂男女情慾、難登大雅之堂(啥咪軌!),其他眾多作品的評語也因她的"女性"身分而遠遠遜於羅丹幾乎一夕成名的過程,長久處於那樣的被壓抑輕忽歧視之後,還被家族送進精神病院整整30年至歿﹝1864-1943﹞,真令人仰天長歎花惹發啊!至今仍有藝評對羅丹的部分作品懷疑是他倆共作,從卡蜜兒身上榨/炸出的靈感份量真是非比尋常。*1*2

持平而論,『女體』的確是他的靈感來源,且不同時期的女人真能代表他的心境轉變,從窮苦農村出身的選擇壯碩豐滿的Rose,成名之後看上鮮嫩多汁的卡蜜兒,到壯晚年來者不拒的窈窕淑女,羅丹的雕塑不僅止於視覺,更多的應該是"觸覺"吧XD 也的確他留下的眾多手稿中有顯示他憑記憶去模造的可能!突然覺得觀展時的禁止觸摸好討厭XD

但是電影是為了服務羅丹(Auguste Rodi, 1840 ~ 1917)逝世一百年,所以整體就是圍繞在他睡過女人(鵝...)的後半生說起,從《吻》成名之後(約40歲),接下委託製作以詩人但丁《神曲》為題的《地獄之門》緣起(總共孵了快20多年),到羅丹為之受盡風霜的《巴爾札克》結束,屏幕式的攤開他藝界人生高潮與低落。不落俗套的我(ㄟ!)又被法文擊昏快10分鐘(下次試試餓肚子會不會睡著XD),對雕塑認識淺薄的我,在劇末字幕隨音樂滾動時,腦中閃出的是『米開朗基羅會願意承認,羅丹是他的唯一傳人』。*3

後記:怎麼這麼難得po了千字文呢?我想,很大原因是為卡蜜兒叫屈吧,而且2017五月探親之中的法國五日遊沒能去博物館走走,想來也有點感傷。

*1:相關電影:1988年《羅丹與卡蜜兒》(Camille Claudel)、2013年《最後的卡蜜兒》(Camille Claudel, 1915)。我都還沒看 :P
*2:2016年開幕:Musée Camille Claudel(官網沒有英文 嗚...)。
*3:羅丹美術館:Musée Rodin(有簡中)。

羅丹的維基百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