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

《無人之境》NO MANS LAND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@20171013信義威秀

導演:西恩馬提亞斯Sean Mathias
主演:伊恩麥克連Ian Mckellen、派屈克史都華Patrick Stewart
作者:哈羅德品特 Harold Pinter

感想苦手!所以不能評劇,只能雜記了。因為不捨得錯過兩位老戲骨的表演,只好衝入傾盆大雨的公車直達信義威秀,這周以來的雨勢跟正港颱風假有得拚😟。

英國國家劇院現場系列看過:科利奧蘭納斯(Coriolanus)、科學怪人(BC法蘭肯斯坦版)、阿瑪迪斯與這部,而且是目前我唯一沒看過電影版的舞台劇,因為對劇場形式的表演還很陌生,所以離開戲院繼續跟滿身風雨搏鬥時,仍一直想著派屈克對現場觀眾QA時頻頻強調的:『你們是這齣戲的根本,沒有你們的反應,台上根本進行不了。』表演者的心臟要很強啊!

相較看過的前三部的錄影狀態(科利奧蘭納斯和科學怪人是三面台、阿瑪迪斯是單面寬舞台),有時全景能看到前排觀眾的頭會有點出戲,面對高來高去的英國文學腔的確有些吃力,但相比周遭就能發現,笑得出來的人不多,能同時一起笑的人又少些,劇末謝幕時願意鼓掌的人又更少,所以我... 勉強算在看懂的邊緣吧。

劇本已經超級精彩時,美術跟導演要怎麼做?想像力是你的超能力(X獅尼奏凱)!要簡化要精緻要年代相符且得宜,也因為這個『得宜』,舞台單面圓弧狀呈密室樣(柯南也不要來),在寬敞又封閉的空間之下,一人兩人三人四人的對話在高壓拋接時,足以讓我喘不過氣又笑出聲,讚嘆seefood啊!說高壓也不對,因為在烹調壓力鍋的同時,有大量的頓號、靜止、無聲與走位的節奏也在對峙,彼此互不相熟或為客為友為敵,都讓我在瞬間又看到背景時非常有『見山又是山』的詫異(感恩seefood)

一定要提的是派屈克史都華的胸毛,有點期待睡袍領子越敞越開XDDDDD  他真的會突然天然呆,導演還說他笑場(但我沒發覺...),QA時才發現錄影有close-up(嗯?!怎麼可能沒有啦XD),這老人家萌死人了!伊恩麥克連我懂你(哈哈哈)

【滿滿的大劇透】請往這邊走不送:
《無人之境》:關於階級和控制的寓言

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

《羅丹:上帝之手》20171012@南港喜樂時代


為了google chrome登入問題,鳥得我差點忘了BIOS monthly的抽獎驚喜 ;P,後記之迴馬槍是,當我想把文字放在Blooger上時,終於看到那""朝思暮想""的「移除帳號」選項了!到底是想藏幾層阿...

回到電影。以下是【滿滿的大劇透】

客問『這女人的形體幾乎沒有四肢了,怎麼算是美?』
羅丹『我們會說樹木一定要長什麼形狀才美嗎?』


羅丹作為雕塑家,與同時期18世紀後半的繪畫藝術同力拓展『印象派』時代,在視覺上帶給當時人們的"震撼",跟左拉、塞尚、梵谷等人受到的評論相等,大致上就是下流、世俗、低級、粗糙等厭惡的形容詞,前衛作風直到19世紀末才被平反(說平反總覺得矯情,人家都餓死病死一堆了才回頭翻出來哄抬成天價,這不是建仁是什麼?)

作為戀人,羅丹真是隻豬!但不是這部電影的重點(MD的還真不是,但我為之氣結啊!!!),反正才子風流,女人前仆後繼算不上什麼,但也因為這段戀情的漫長糾結,讓我真心的對羅丹這面倒的說詞有點買帳,也折服於男主角那飛揚跋扈的鬍邊下。羅丹對於首席MUSE農家女(Rose Beuret)既是鄙視卻又形同禁臠的圈養著(不離婚不認兒子不分手),對於小他24歲的摯愛卡蜜兒(Camille Claudel)享受著她的青春也糟蹋了她的心(不幫她拓展人際(對外稱學生)不去義大利度假(?!)不離婚(!!!)),完美承襲了千古渣男官方認證--簽過一張愛情承諾書,偏偏那時代的名氣只給男人,當她展現出猶如百老匯歌舞劇靈動飛舞之姿的《華爾茲》The Waltz,但卻被官方貶為不懂男女情慾、難登大雅之堂(啥咪軌!),其他眾多作品的評語也因她的"女性"身分而遠遠遜於羅丹幾乎一夕成名的過程,長久處於那樣的被壓抑輕忽歧視之後,還被家族送進精神病院整整30年至歿﹝1864-1943﹞,真令人仰天長歎花惹發啊!至今仍有藝評對羅丹的部分作品懷疑是他倆共作,從卡蜜兒身上榨/炸出的靈感份量真是非比尋常。*1*2

持平而論,『女體』的確是他的靈感來源,且不同時期的女人真能代表他的心境轉變,從窮苦農村出身的選擇壯碩豐滿的Rose,成名之後看上鮮嫩多汁的卡蜜兒,到壯晚年來者不拒的窈窕淑女,羅丹的雕塑不僅止於視覺,更多的應該是"觸覺"吧XD 也的確他留下的眾多手稿中有顯示他憑記憶去模造的可能!突然覺得觀展時的禁止觸摸好討厭XD

但是電影是為了服務羅丹(Auguste Rodi, 1840 ~ 1917)逝世一百年,所以整體就是圍繞在他睡過女人(鵝...)的後半生說起,從《吻》成名之後(約40歲),接下委託製作以詩人但丁《神曲》為題的《地獄之門》緣起(總共孵了快20多年),到羅丹為之受盡風霜的《巴爾札克》結束,屏幕式的攤開他藝界人生高潮與低落。不落俗套的我(ㄟ!)又被法文擊昏快10分鐘(下次試試餓肚子會不會睡著XD),對雕塑認識淺薄的我,在劇末字幕隨音樂滾動時,腦中閃出的是『米開朗基羅會願意承認,羅丹是他的唯一傳人』。*3

後記:怎麼這麼難得po了千字文呢?我想,很大原因是為卡蜜兒叫屈吧,而且2017五月探親之中的法國五日遊沒能去博物館走走,想來也有點感傷。

*1:相關電影:1988年《羅丹與卡蜜兒》(Camille Claudel)、2013年《最後的卡蜜兒》(Camille Claudel, 1915)。我都還沒看 :P
*2:2016年開幕:Musée Camille Claudel(官網沒有英文 嗚...)。
*3:羅丹美術館:Musée Rodin(有簡中)。

羅丹的維基百科


2016年6月6日 星期一

《殺人一舉》無法停止的顫動

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們,因電影夢的聚頭而遙想當年勇。那時是那麼的風光阿、快樂啊,每天都驕傲地起床,滿足的入睡,隔日又是好日好開心,大夥都在__專業上不停地精進,行動果斷又乾脆,直到現在仍然走路生風、人人敬佩著。主角安華(Anwar Congo穿著如度假般的耀眼寬鬆西裝上身,搭配嶄白長褲,外表雖顯風滄,但在墨鏡下又有股遮掩不住的驕傲,在舊日辦公處回想年輕時的勞苦功高。他們從熱愛的好萊塢電影中,挖掘出帥氣的__手法,並且操作熟練,企圖減少被害者呼救的尷尬時刻隨從笑著說:「他是個快樂的人。」

原本只是戲院流氓,賣賣黃牛票,賺點小錢,輕鬆快活。那知忽然風雲變日,國之將亡,匹夫有責,於是不得不開始__,追捕那些叛國反賊,這一做就是兩年多的艱辛,慢慢累積豐富__經驗值。這個國家現今的安定繁榮,是他們這群有子有孫的老人們打拼來的啊!

  __』請自行代換成『殺人』。以下很雷。

有緣參加在『燦爛時光:東南亞主題書店2016/6/5舉辦的特別放映+座談場。據聞開拍原因是導演歐本海默(Joshua Oppenheimer提議要幫劊子手們重拾往日風光,拍成像好萊塢的大片進軍國際,讓世人看到印尼的堅困立國。但實際上是欲還原1965~1967百萬大屠殺的真相,反向邀請劊子手們入鏡暢談,隨著劇中劇電影的進度,一步一步回到當初,影片主角安華(Anwar Congo在尾聲像懺悔般的在鏡頭面前低頭,彷彿是真心對觀眾低頭(但後來宣稱這是個騙局),而導演也因同時剪接《沉默一瞬》之後,被印尼終生拒絕入境(導演本人也說永世不想踏入印尼)

這部片是歸類為『紀錄片』,但整部片沒有史實照片、沒有被害遺族喊冤、沒有歷史報導佐證,有的只有核心行刑人的口述,與劇中劇的(假電影)場景還原。台灣對此事件是定義為排華運動,因為華人死傷有近三十萬人。映後講談的蔡秀敏教授(美國密西根大學歷史與人類學博士,曾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歷史系,學術專長為東南亞史、印尼史、新加坡史。)則說跟族群無關,在當年的國際情勢下,更可能是捲入美國的反共運動,而印尼在國族凝聚力不高的情況下,頃向用宗教角度去肅清反政府人士,於是大冠共產黨的名義進行屠殺狀況實在太過複雜,請參考此篇文章:湯順利:一幅印尼的肖像──幻滅的獨立大夢(上)

問題是,預設立場的紀錄片能被稱之為紀錄片嗎?導演用拐騙出的閒話家常拼接,難道不該視為成分更高的劇情、傳記類電影?當主角們觀看劇中劇剪輯片段時,或拍假電影的場景時,常引發出許多回憶與談話(以為攝影機關機),偶爾引起主角群的反思(也有人仍然完全不以為意)。私以為紀錄片的本質在於不介入、不干擾、不站邊,聚焦在議題內(所以台灣前期的紀錄片都很無趣),自從《被遺忘的時光》、《拔一條河》、《不老騎士:歐兜邁環台日記》、《看見台灣》等紀錄片陸續爆發觀影潮之後,反而讓正牌紀錄片的敘事方式備受挑剔,原本不賺錢的片子突然更沒市場了。今天居然還有個政治紀錄片完全沒有歷史資料佐證?WHAT?但反過來說,導演設局讓加害者談笑風生的親自吐實,不用數據照片,卻能真實地看到真心表白,比起更多言之鑿鑿的條陳更令人……驚恐。

有幾段對話明顯能帶出民眾的懼怕(希望我記憶力還不錯XD)

其中某段攝劇中劇在拍刑問受害者時,安華在開拍前大聲說:其實這些內容如果被公開,電影大賣的話,就會顯得我們有虐待、很殘忍。另一人回答:我們是殘忍,不是虐待!

同場戲的一位受刑臨演在休息時,說想給些拍攝靈感:我的繼父是華人,某個晚上有人敲門,媽媽很害怕叫繼父不要應門,他還是去了,然後就死掉了,我隔天跟外公在路旁挖洞埋了他。接著還笑說:我不是在批評,只是這些事情在當時就是這樣,是不是華人沒差,很好笑。準備拍他的角色被殺時,旁邊有人說:鋼絲就這樣繞這樣繞著脖子就好;唉這麼麻煩,如果能直接殺掉他就好了導演開拍時,他哭得發抖求饒,鼻涕眼淚縱橫,抖到那場結束,周遭都在說笑了,他的淚還停不了。

後來有位老記者探班,他嚴肅地說:我真的很敬佩你們(行刑者),在我們樓上做那些(殺人)事我都不知道,掩蓋的很好,真的很專業。周遭回道:怎麼可能!連四週鄰居都知道阿,你(報社)老闆也知道,你怎麼可能不知道啦!記者一臉尷尬的撇嘴歪頭…… 。

就算是現在,也要裝呆才能活。

隨著劇情越長,我好想看到加害者懺悔流淚認錯道歉巴拉巴拉,但是匪夷所思的訕笑對話,仍充斥在印尼的每一個角落、街頭、市場,人們仍在害怕這群驕傲的加害者,沒有人惹得起。被害者的正義仍埋在土裡河裡,繼續等著下一代勇敢起來,推翻不該存在的殘酷。

真的,劇情形容的再多,都比不上你親自看完的寒,從背脊冷上來的抖。

劇中劇的最後,是個在瀑布前的歌舞場景,有個鬼魂拿下頸部的鋼絲,溫柔微笑著掏出一面金牌獎章,伸手交給安華說:謝謝你殺了我,解決了我的罪惡,讓我上天堂。安華掛上金牌,轉向面對鏡頭微笑:我很榮幸能夠這麼做。畫面拉遠,舞群繼續悠然擺動。The End

※下面這篇影評寫的超棒der,我大概永遠沒辦法吧(歪頭)

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

『冰雪奇緣』這年頭,誰還在痴痴的等待救援?


這年頭,誰還在痴痴的等待救援?

1995年,因資金問題結合迪士尼與皮克斯的『玩具總動員』在出乎預料的爆發性大賣座之後,突然間,皮克斯成為動畫市場的唯一指標,全世界都在問:公主痴痴的等待救援、快樂幸福的生活已經無法滿足動畫市場,迪士尼的應變呢?

接下來的轉變在鐘樓怪人、花木蘭、恐龍...各式題材,都可以看到尋找新契機的努力。到了2001年皮克斯『怪獸電力公司』又一次完勝全球票房,更加速迪士尼產出驚艷的『星際寶貝』;歌舞不再是唯一重點,故事的鋪陳進化了,而主角也不再是無助柔弱的形象,反映出獨立自主的現代生活。而迪士尼的歡樂印象終於在2010年『魔髮奇緣』得以重新站上動畫王國寶座,愛、自信、勇敢在新世代語彙中找到立足點並重寫記錄,水到渠成的推出2013年第53部動畫『冰雪奇緣』的Let It Go神曲無孔不入的推波現象來看,即使後浪再高,迪士尼也沒在怕的啦!

為什麼『冰雪奇緣』這麼迷人?安娜是個小迷糊,有點生活白痴、雀斑、愛笑的鄰家女孩,艾莎反向的內斂、沉默、極度不安自己的與眾不同......是不是跟我們周遭人物有點共鳴?安娜待人以真卻遭惡意背叛、艾莎追逐自我的閃爍光芒,輾轉反側的猶疑,都正是我們期待每個孩子都能正確的了解自己,自信勇敢並獨當一面的成長。精準的勵志卻不講古,完全切中現在的教養模式,難怪能讓全世界不分年齡均無法免疫的同步瘋狂。

※ 么壽...這篇已經簡略很多想寫的東西了,還要再短的話...  ***k off! *%^&#%$!!!(...)

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


機器人與法蘭克

  有些心事,在家人之間不見得會坦白說,但狀況到了『不遠的未來』,秘密可能就沒藏的那麼深。『機器人與法蘭克』的爺爺就是這樣。

法蘭克:「我們去XX餐館吃一頓吧」
兒子:「爸,那家已經關店10年多了」
法蘭克:「...」

法蘭克:「普林斯頓如何?大學生活不錯吧?」
兒子:「... 爸,我已經畢業快10幾年了...」

法蘭克:「我不要機器人在我家」
兒子:「他能幫你管理健康、整理、做家事」
法蘭克:「我不要機器人在我家!!!」

法蘭克:「這東西一定有個開關可以關掉」
機器人:「您需要密碼」
法蘭克:「密碼是什麼?快說!」
機器人:「你兒子不讓我說」


  一個是程式設定的無機體,一個是堅持獨居、排斥科技,但記憶混沌、冒險心十足充沛的老人,他們最後能讓觀眾淚奔的理由,是一個法蘭克藏了半生苦口的祕密。
  然後好巧,爺爺本名就是法蘭克,這戲恍惚就是預言傳記似的。

法蘭克:「下次再有人對你動手動腳,你就說:自毀倒數10秒,10、9、8...」
機器人:「但是我沒有自毀裝置」
法蘭克:「他們不知道阿」

含苞欲墜的每一天
王小隸 製作 
王明台 導演 

  不算醜陋、不算美女、不算窮困、不算富婆,但是『男朋友』始終沒人出面招領。其實選項很簡單:不需要帥哥、不需要田橋仔、不要不工作、不要小狼狗,但身邊人兒的婚姻也是狀況百出,室友、姐姐、姊夫...結婚,真的好嘛? 
  當『男生應盡的義務』都快變歷史了,怎麼女生的人生門檻還這麼高?只是不想隨便踏入婚姻,跟不熟的人做夫妻、生小孩、到老死,這樣的想法,很過分嘛? 
  當花兒等不到蜜蜂來採,含苞未開卻將要垂墜之時,還能抬頭迎向太陽的溫暖嘛?是誰的孤單,挑斷了緊繃的弦,碎裂了噤聲的平衡? 

  幸福,沒有正確答案。

2010年7月24日 星期六

小牢騷


都快荒廢掉了,來po點東西吧!

看到同事(昨)晚上9點半還在喝咖啡,是一種心酸。
聽到別家廠商的電話答錄,5點通多就說是下班時間,電話也沒人接(或代接)...........

這也是一種心酸。
(狀態顯示為黯然神傷中)

某天的噗,真是難以解釋的情境阿...

2010年4月3日 星期六

Kings of convenience at Taipei, 2010.04.02






















“好自在“一切都值得了啦~從來沒有笑著結束一場演唱會的,他們倆真是可愛透頂!依照前排熱烈反應的程度,及滿場幾近爆滿的狀況來看,以後一定常來吃好吃的啦~哈哈~這場真是圓滿開心極了!

沒想到legacy 音場好到令人激賞!!! 連輕輕撥弦的輕音都聽的出來,就像空心吉他真的就在你面前演奏耶,感人~

yeah~ 這下我有了台北版的I'D Rather Dance With You ,科科!

Kings Of Convenience的好笑ending居然是叫歌迷點歌?! 雖然沒全唱啦,但一副"恩~這首選的好"、“喔~這真是經典哪~“、"阿阿~這首也不錯!" 實在把我笑死!是當場在 quiz歌迷程度阿?!

今晚真充實阿(茶~),還有,果然免費的東西滋味更棒,Mos居然上錯薯條之後就~算了!然後我也是頭一次覺得他們的薯條好吃,恩... 算是環境因素麼?(歪頭~)

:3 很開心的一場演唱會,但光在噗浪上叫叫似乎太~輕柔了,擺上我blogger才能見證一下那晚的精彩,哈哈!Kings of convenience, hope to see u soon~

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

什麼是我的天賦才能?

在農曆年時,老爸在家族前演出了一場尷尬的鬧劇,主要是叫所有未成家立業的青年們,出來講講自己的現狀,與未來的展望,某些孩子當然現階段有些不如意的狀態,自然講出口的話就有點驕傲不起來,尤其是其中一位跟我差幾個月的堂弟,就我有印象以來,他就是有點茫然度日的人,一直都沒有特別的興趣,或嗜好去支撐他走向某個職業,有點隨波逐流的過日子,但人品正常。

後來,我仔細的想想,他的日子其實沒看起來那麼好過,姐姐妹妹都屬於課業上表現良好的,只有他成績總是低落。媽媽愛念,念老公念婆婆念不成材的兒子,嘴巴上沒停過,爸爸專心上班,除此之外就是木訥非常,堂弟的人生就在不間斷的負面叨念中成長。

為甚麼我會想到他?為甚麼我會想寫下來?因為我看到一篇文章寫著有關“天賦才能“的發掘與人生,裡面的大意是,無論是誰,都有潛在的天賦才能,這項才能不見得是能賴以為生的好工作,也不見得一定在領域内超級資優,而是能讓你忘卻時間的物理性,在進行中達成一種“神馳“的境界,也許五個小時會像5分鐘一樣短暫,相反的,如果是無聊的事情,會真的有度日如年的情況。

我非常幸運的,成長在一個非常放任的家庭,我跟弟弟之間的學習狀況,如同南北極一樣的極端,一個在雲端一個在地心,而說真的,我是那個在地心遙望天堂的那位。當然,我的跋扈也沒讓弟弟的童年有big sister的寵愛,我愛他,不過某個程度上也討厭他,因為好勝心不敵考試分數,所以有時更會挑惕他的優秀,what can i say?! I'm only a child...

然後,他念了建中,念了台大,還念到國外碩士班 see, i'm not kidding about how he good at studying. 反觀我,從國小就開始恐慌,術科好對學業沒用啊,國中整整三年都在想我的才能是甚麼,考高中時,老媽意想天開的叫我去念商,因為她是商科畢業,in gods name that i have no talent of math at all! 而她教我國小數學受的氣居然沒讓她認清事實?! what the heck dose she thinking about?! 後來又“建議“我去念幼保科,因為我很愛哄小孩 ur...這是甚麼爛理由?!

放任的家庭...另一種說法就是養飽就好,他們不太關心你的課業(反正也表現不佳),只要不是最後倒數幾名,沒去偷搶做壞事,父母就已經謝天謝地了,所以,才有些完全不合適的生涯推薦,anyway, 我也不是挺乖的孩子,自然就往當時的最大興趣衝了--漫畫,衝到復興美工。我當時的確很愛畫畫,畫漫畫一般的圖,甚至國中時就加入一個同人誌發表作品,現在看來挺糟的。實際上,進了美工科才知道什麼是genius,什麼是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。完全混混摸摸的畢了業,才又發現重回了國中的死胡同--我到底甚麼行?畫畫?! I'm good but not that good. what else can i do for living??? god knows that but i don't. besides, HE never told me before(or after) and than guess what?! 我跑去唱片行賣CD去了,還越做越投入,不知不覺搞了快10多年...who knows?!

如果現在問我,我的天賦才能是甚麼,我還是會說:畫畫!因為後來在畫室的成果的確證明了這點,我可以做在圓木凳坐上8小時畫張鉛筆素描,或另外再花8小時去修修改改,但我沒辦法念書背書超過一小時。而當我決定要再度進修學業時,除了藝術科系之外,甚麼別的都不可能,deep down inside i knew that i can't major any subjects but art. 只有術科,只有美術能進入我的渺小腦容量中,只有美術的學理、歷史、文化是我的學科時,我才能不費吹灰之力的吸收,對我來說,這是最直接的學習滋養。

也許我的腦結構跟我弟真的天差地遠,他念理科好到理化老師不相信我們是姐弟,也是因為如此,感謝有個放任我當野草的家庭,隨風亂飄也找到土地茁壯。想到堂弟,我不知道他何時會有釐清天賦的時候,但有時,身邊的人,或自己的腦袋,都有可能是開窗的一把鑰匙,但甚麼時候轉動,則沒人知道,這沒有早晚的問題,只有轉動時 you're follow it or not. or how to turn it right in your lifetime.